其實單純從結論上來看。
錢五師的這個方案并不算很特殊。
后世類似的原理不算少見,別說同時攔截三個目標了,分開攔截30個目標都不難。
例如doi:10.3969/.1001-506x.2011.09.04.這篇論文,描述的原理和錢五師的便相差無幾。
用后世的術語來描述,原理差不多就是這樣的:
先用卡爾曼濾波對過程噪聲和量測噪聲的限制――這通過氣象多普勒雷達的濾波效果就能到,當初林玉實驗雷達效果時就是類似邏輯。
接著理非線非斯時變系統狀態濾波和參數,通過對系統概率假設密度采樣的預測和更新來近似最優貝葉斯估計。
也就是以導彈目標....即u2識別作為多目標濾波的對象,分析推導運動模型。
最后在貝葉斯隨機有限集理論框架模型化多目標濾波問題,利用最優貝葉斯濾波來估計多目標后驗概率密度。
再以一階矩展開近似代替多目標的后驗概率密度,實現對目標數和目標狀態的估計。
非常簡單,也非常好理解。
當然了。
考慮到分同學把腦寄存到了其他地方,這里用人話再解釋一:
錢五師他們優化了導彈上的某個接受元件,通過對s波段無線電的再細分來引導導彈的飛行,避免現混批或者錯批的況。
但是.....
這在技術上倒是不難到,但計算上卻幾乎不存在成功的可能――畢竟這年又沒有集成電路。
想要到這一。
必須要把飛機的一眾況給分列來,然后計算對應的數值!
例如說a目標在多少多少的度,航速多少多少,角度多少多少,這種況用多少頻率的無線電傳輸引導等等。
后世那些原理是怎么算來的?
靠的是計算機甚至超算!
也就是一秒幾億次、幾十億次甚至億億級別的算力!
他們只要計算對應的方程組,接著導一階微分方程,剩的交給程序去跑就行了。
可的錢五師他們呢?
只能靠著筆算和心算,多就是手搖計算或者首都的那臺一秒幾萬次的103機。
不夸張的說。
如果在后世有人告訴徐云他們能這樣計算結果,徐云多半會認為對方不是混知乎就是混b站。
但對方可是錢五師和于啊......
要知。
即便是貝葉斯濾波估計概率密度,涉及到的也不過是一階微分矩陣罷了。
這種難度和于計算氫彈時面臨的偏微分方程最少相差兩到三個檔次――畢竟就度、航速、角度和頻率四個變量。
而當年于能夠計算相關偏微分方程的結果,那么計算現在這個模型似乎......
也沒那么難接受?
畢竟于的事跡可不是他自己來的,更不是為了宣傳夸大的某些虛假消息。
因為有個事實如耳般擺在了所有人的面前:
要是于沒有計算的偏微分方程,氫彈不可能會順利爆炸。
例如后世的阿三為什么搞不氫彈?
一是國際環境問題,五大氓不可能讓阿三擁有氫彈。
二便是理論問題――其中最大的難就是于計算的這個偏微分方程,阿三到現在都算不解。
想到這里。
徐云的心中倒也冒了一釋然。